天府新区:产城融合 产业全国一流 宜居全国一流

 

产城融合

避免重产轻城弊病

天府新区规划的一大特色,便是力图避免以往新区建设中重产业、轻城市的弊病,强调“产城融合”的先进理念,促进产业与居住、公共服务等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协调互动。

“三位一体”

产业生活都市协调发展

未来的新区内,产业用地、生活用地将就近和均衡布局,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居住社区和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实现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

三级公共中心体系

一级(城市级或区域级)公共中心,两处:结合CBD建设金融商务中心,依托麓湖周边地区的景观环境、结合新川科技园打造总部商务中心

二级(片区级或组团级)公共中心,规划综合服务中心3处,规划专业服务中心9处

三级(社区级)公共中心,根据人口分布和公共服务需求,设置社区服务中心

布局十大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汽车研发与制造业、航空航天装备产业、工程机械制造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独立科技研发

新商业中心

规划沿天府大道中轴形成市级商业中心3处

规划金融商务中心3处:包括扩建现大源金融商务中心和双流空港金融商务中心,并在天府铁路新客站周边规划新的金融商务中心

15处市级医院

规划500床以上的市级医院15处,200-400床综合医院约70处。设置80-130处卫生服务中心

规划在两湖一山、彭祖黄龙、东山六镇等自然环境较好的地段布置疗养院共6处

一流娱乐设施

引进国内一流的文化娱乐、时尚消费和旅游服务设施

建设一批代表城市形象的标志型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具备举办国际性商业活动及文体赛事的设施条件

产业

打造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现代产业集群

天府新区规划产业发展涵盖战略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等5个方向

“产城融合”中的产业这一部分,在规划中体现在布局与发展方向上。

天府新区将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围绕再造产业成都的核心目标,打造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现代产业集群。

同时,新区还将聚集发展高端服务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打造西部高端服务业中心;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和现代都市农业,大力发展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和都市休闲旅游;充分挖掘现有农业生产潜力,重点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四川农业产业化的示范基地。

规划提出,将逐步引导现状工业用地从城市核心地区向外围制造业基地集中,制造业和创新产业用地总规模为167平方公里,其中制造业用地97平方公里,创新产业用地70平方公里。

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落位于空港高技术产业功能区内,重点依托仁宝、纬创等信息技术产业重大项目发展;新能源产业落位于空港高技术产业功能区内,重点依托现状成都新能源产业功能区(西航港)发展;新材料产业落位于成眉战略新兴产业功能区内,重点依托现状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新津)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落位于成眉战略新兴产业功能区内,规划结合现状新材料工业园及国家生物科技农业产业基地发展;汽车研发与制造业落位于龙泉高端制造产业功能区,其中整车装备主要依托现状国家汽车产业基地,汽车零部件生产主要依托成资工业园;航空航天装备产业落位于龙泉驿高端制造产业功能区,重点依托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现有的航空航天装备产业基础及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发展。

物流产业方面,按照“三园区三中心”格局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规划物流园区及物流中心用地共15平方公里。

居住

未来的居住区规划增加两倍多

住房发展策略:满足就业者就近居住的需求提供不同住房产品

“产城融合”这一理念在规划中得到了多方面的体现,比如居住用地规模方面,规划天府新区居住用地120平方公里,比现状增加约85平方公里,规划居住用地占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8.5%。而且,规划特别提出了要“构建保障体系”,即加强保障性住房供应。

记者在规划中发现,“住房发展策略”第一条就是“促进产城融合”。其中提到,要求社区布局以职住平衡为导向,满足就业人口就近居住的需求。同时新区将完善生活配套,加强基础教育、医疗、文体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同时,构建保障体系,加强保障性住房供应。针对中低收入阶层、被征地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等保障对象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住房产品。

倡导多元和谐,提倡混合社区建设,商品房开发与保障性住房供给相结合,鼓励商品房开发过程中配建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实现社会资源共享。此外,还要贯彻生态理念,延续成都平原的田园风光,保护利用自然山水和农田景观资源,建设城田相融、低碳环保的生态社区。

在发展策略指导下,天府新区规划三种类型的社区,分别为高品质生态社区、普通商品房社区和兼容型社区,其中兼容型社区包括商务兼容型社区、研发兼容型社区、产业兼容型社区三类。

政策保障性住房主要包括农民还建房、低收入人群保障房和产业工人住房三类。政策保障性住房应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特征,合理地安排在各功能区。

低收入人群保障房:保障房选址布局在邻近就业地点、公交站场等交通及生活成本较低的地区,并在六大功能区内相对均衡分布。鼓励采用出让商品房插建保障房的形式,促进社区融合。

产业工人住房:鼓励通过政府与园区、企业的合作,将部分产业工人的住房统一纳入保障房范围,采用在邻近厂区地块建设居住小区的形式,提高开放性,增进社会交往,共享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在供给模式上可探索采用廉租房、企业自建或市场代建、政府收购或长期租赁邻近乡镇的住房并整理出租等方式。

公共设施

将引进国内一流文化娱乐、时尚消费

各产业功能区形成适宜产业工人需求特征的生活配套功能

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配套服务一直是老百姓对天府新区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次公布的《总体规划》详细介绍了公共设施布局。从公共设施规模来看,规划期末公共设施用地规模约为92平方公里,占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4.2%。

构建“大小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这是天府新区公共设施布局中“发展目标”之一,规划中称,天府新城构建为大区服务的生产配套功能,各产业功能区形成适宜产业工人需求特征的生活配套功能。

另外,将培育一流的高端消费市场,引进国内一流的文化娱乐、时尚消费和旅游服务设施,形成多元化的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并建设一批代表城市形象的标志型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具备举办国际性商业活动及文体赛事的设施条件。

配置完备的生产服务设施,根据规划产业门类的需求特征,高标准配置现代金融、物流、研发孵化、商务会展、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设施,强化成都的生产服务优势,促进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产业的集聚。

在具体的公共中心体系规划中,在成都市总体格局框架下构建天府新区中心体系,形成三级节点网络式城市中心体系。

公共设施布局包括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和旅游共七大类。

商业金融用地规划面积约38平方公里,规划在高端服务功能集聚带沿线,沿天府大道中轴线形成市级商业中心3处;结合各功能区的布局,设置区级商业中心5处。

文化娱乐用地规划6平方公里,在高端服务功能区布置各类市级文化娱乐设施,并在规划RBD游憩商业中心形成市级文化中心。规划片区级文化中心10处,设置区图书馆、区文化馆、剧场等设施。基层文化设施中,各社区中心按照每5-8万人设置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一处。

医疗卫生总用地规划约5平方公里,规划500床以上的市级医院15处,200-400床综合医院约70处。按5-8万人/处的标准,设置80-130处卫生服务中心。规划在两湖一山、彭祖黄龙、东山六镇等自然环境较好的地段布置疗养院共6处。

此外,天府新区将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城乡功能互补相融、城乡设施均等共享、城乡风貌交相辉映、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共生的新型城乡形态。农村新型社区规划配套设施包括劳动保障站、卫生服务站、人口计生服务室、综合文化活动室、警务室、全民健身设施、幼儿园、公厕、污水处理设施等12项。

产城融合

工作生活都一流

业余生活

形成三级节点网络式城市中心体系

引进国内一流的文化娱乐、时尚消费和旅游服务设施

构筑全覆盖、分层级、方便居民就近使用的生活服务设施网络

布局十大工业

空港高技术产业功能区: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

成眉战略新兴产业功能区: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

龙泉高端制造产业功能区:汽车研发与制造业航空航天装备产业 工程机械制造产业

南部现代农业科技功能区:农副产品深加工业

新川创新科技园及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独立科技研发

居家生活

新区将完善生活配套,吸引市民就近居住

形成保障性住房均衡布局的体系

建设城田相融、低碳环保的生态社区

近期实施重点

●重点推进天府新城、龙泉高端制造产业功能区、空港高技术产业功能区的建设,并同步启动新津-彭山、双流-仁寿、两湖一山等多个合作区建设。启动项目主要以高端服务功能、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四个方面为重点。

●以天府新城为重点,包括新川科技创新园、金融总部商务区、麓湖高端服务功能集聚区等项目,加快总部、商务、研发、文化、会展等主体功能建设。

●以空港高技术产业功能区和龙泉高端制造产业功能区为重点,加快集聚汽车研发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项目等。